为什么大多数名著都以悲剧收场?

为什么大多数名著都以悲剧收场?

如果大家回忆一下的话,就会发现其实大多数名著都是悲剧性的。

那为什么作家们都爱写悲剧呢?

关于这个问题,我们首先需要对悲剧这个概念做一个提纯。比如说当我们一不小心把一杯水洒在键盘上的时候,我们通常并不会说这是一场悲剧,而最多只会戏谑地哀叹一声“杯具了”。这种下意识的将无关紧要的不幸事件从悲剧之中分离出去的意愿,其实正揭示了悲剧的严肃性。

真正的悲剧是一种关于人的境遇的本体论层面的论述,所以它其实正是‘形而上学’和‘诗学’的交汇点。因此,柏拉图最臭名昭著的论断——文学低于哲学。显然就在悲剧面前遭到了瓦解,因为悲剧其实正是文学和哲学最完美的结合,而这两者也正是伟大作品均不可或缺的两种要素。

而所谓‘人的境遇的本体论’,指的正是那位无常的命运,或者更准确的说,就是人永远遭到自然排斥的命运。这个就是悲剧的核心,也就是一个原罪的意象。

人类盗来天火,转吃熟食,从自然和动物世界中堕落之后,就变得无家可归了。动物行动的背后是一个个本能的切换,所以动物在每一个瞬间都是圆满的。而人类却因为有了本能之外的思虑,所以永远都被没有根基的、没有尽头的恐惧和欲望裹挟着,所以人永远都是缺失的。于是人就感受到自己永远都在被命运捉弄着,意外从来都不会消失,彻底的如愿以偿也从来都不存在。

因而酒神的伴侣西勒努斯在讲述人类的终极秘密时就说到,“对你们来说,最好就是从一出生,次好就是生来就死去,这个就是你们要的答案。”所以人的本质其实就是悲剧性的,而伟大的作品就是要触及人的本质。因而相对喜剧来说,悲剧实际上是一种更为崇高的美学主张——喜剧其实都是未完成的作品。

如果你仔细回想一下的话,就会发现喜剧都是戛然而止的。比如周星驰的大多数作品的最后一帧都是一个动态画面的定格,预示着故事尚未终结。唯有《大话西游》这部悲剧意味最浓的作品,才拥有一个真正终结式的结局。

但需要注意的是,悲剧本身亦有‘纯粹悲剧’和‘悲喜剧’之分,它们之间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有希望的存在。

比如《罪与罚》中的索妮娅、《神曲》最终的天堂、《圣经》中的耶稣、尼采的艺术和向酒神生命的融合、马克思的革命,这些都是希望,所以他们有一种救赎的力量。而《城堡》、《哈姆雷特》、叔本华哲学之类的作品则是纯粹的悲剧。他们更偏向一种净化的力量,也是激发一种忧郁和悲伤的宣泄,并对现实做出一种形而上的补充,即一种揭示超越性的体验和洞察的呈现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🎊 相关推荐

更新后windows hello出现问题,指纹不能用/失效
东的成语
365bet线上

东的成语

📅 06-29 👀 7032
车辆违规多久能收到通知
365bet线上

车辆违规多久能收到通知

📅 07-01 👀 2283